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参加2023年第四轮“政风行风热线”实录
上线时间:2023年10月10日中午12:00—12:30
时间为30分钟
局长接待:14:30—17:30,电话:2355298
地址:屯溪区新园东路198号
上线人员:
石善鸿 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党组成员(党工委委员)、副局长(副主任)
方 敏 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预算科科长
王 郁 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金融科负责人
朱守宝 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农业农村科科长
联 络 员:王海萍 电话:2355298
直播室电话:2311995、2319995
本期话题:介绍2023年三季度财政收支、政策性农业保险、农业农村等工作开展情况,听取广大听众对财政工作的意见建议。
一、石善鸿局长致辞
主持人、各位听众朋友,大家中午好,今天是2023年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第4次上线,在此,非常感谢市广电台“政风行风热线”栏目给我们提供了直接与广大听众交流、解答、咨询服务的平台。同时,也借此机会向长期以来关心、支持财政国资工作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
二、主持人提问
主持人:欢迎石局长参加“政风行风热线”节目。相信各位听众对2023年全市前三季度的财政运行情况十分关心,下面的时间,请您给广大听众介绍一下前三季度财政收支情况。
石善鸿:好的。今年以来,黄山市财政局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2023年三季度财政收支运行整体平稳,财政运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点:
一是税收收入稳中有增。坚持组织收入原则不动摇,谋深抓实税源培育建设,加强税收征管,努力挖掘财源。前三季度,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64.2亿,其中税收收入完成31.6亿元,增长4.5%,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49.2%。
二是重点领域支出有力。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加大重点领域支出。前三季度,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153.9亿元,重点民生支出占比近八成,其中:住房保障支出4.9亿元,增长12.9%,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28.9亿元,增长10.6%,教育支出19.3亿元,增长7%。前三季度,我市新增专项债额度同比增长34%,有力推动黄山东大门综合服务中心、黄山市屯溪区老旧小区改造等项目建设;全市累计投入财政资金2亿元支持10项暖民心行动,坚持做好民生实事;市财政累计拨付涉企资金1.5亿元,惠及全市各类市场主体。
三是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将过紧日子作为常态化纪律要求,印发《黄山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厉行节约过紧日子兜牢“三保”底线的通知》,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和非刚性支出,严控“三公”支出,对2023年市级部门公用经费进行统一压减,共计压减261万元。兜实兜牢“三保”底线,前三季度,全市三保支出共计73.9亿元。
下一步,全市财政部门将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扎实做好财政改革发展各项工作。
一是聚焦财力统筹强保障。落实好提振市场信心促进经济健康运行政策措施,加大财税支持力度。科学研判财政收入增减变化趋势,更加注重财税增长质量。全面加强财源建设,大力对上争取,加大存量资金、政府资产资源盘活力度,提升财政统筹能力。
二是聚焦短板弱项促提升。将有限财力优先保障民生,稳步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水平。加大“三农”领域投入,加快涉企资金拨付,全面推行惠企利民政策“免申即享”。抓实基金赋能,加快以投促招步伐,积极争取和主动承接国家和省级引导基金。
三是聚焦结构优化提质效。持续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持续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优先保障“三保”支出和重大战略支出,把有限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
四是聚焦改革赋能激活力。稳妥调整完善财政管理体制,继续推进相关领域市区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深化零基预算,做好2024年预算编制。深入推进“3+N”国有资本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国有企业,更好服务全市发展大局。
主持人:“政策性农业保险”是一项惠及“三农”的惠民政策,多年以来一直为全市农户提供种养业保障,降低了农户受灾经济损失。市财政局是这项政策的牵头推进单位,请相关负责同志给我们介绍一下这项政策的实施情况。
石善鸿:好的。请金融科负责人王郁同志给大家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王郁:各位听众大家好。我市政策性农业保险自2009年开始实施以来,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创新,已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险种从2009年的7种扩大到2023年的24种。2020-2022年期间,全市政策性农险保费规模由5537万元增加到8422万元,增长了52%,三年以来,各级财政补贴资金1.7亿元,财政支农资金放大倍数达162 倍,为全市农户提供273亿元的风险保障,累计支付赔款1.1亿元,近14.3万户次农户受益,农业保险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稳定器、减震器和助推器。
今年我市开展的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品种有:种植业、养殖业和森林保险。种植业包括油菜、水稻、棉花、玉米、大豆;养殖业包括能繁母猪、奶牛、育肥猪;森林保险包括公益林、商品林。种植业、养殖业和商品林保险保费由各级财政补贴80%,农户自缴20%,公益林保险保费财政全额补贴。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种植业、公益林保险的承保工作,据统计,今年全市油菜共投保27万亩,同比增长40%,共11万农户参保;水稻、玉米等秋季作物共投保28万亩,同比增长5%,共7万农户参保;公益林共投保534.6万亩,6万农户参保,实现全覆盖。
今年我市开展的地方特色农产品保险除了茶叶、大棚蔬菜、食用菌、泉水鱼、小龙虾、蜜蜂等险种外,还包括今年新开发的地方特色险种——山核桃种植保险和甘薯种植保险,共24个险种,特色险保费财政补贴比例70%左右,农户自缴30%左右。截至目前,全市已完成投保险种保费7087万元,其中各级财政补贴5678万元,农户自筹只需1409万元,最大程度上减轻农户负担,大大调动了农户积极性。
此外,今年市财政局在全市全面推进 “农业保险+”试点工作,整合现有服务载体,推动乡村振兴保险(金融)服务窗口建设,实现对广大农户各类金融需求的“一门受理、一站服务、一网通办”,充分发挥“保险+期货”“保险+信贷”等金融工具联动。试点以来“生猪保险+期货”共为我市规模养殖户提供风险保障3119.4万元;创新设立“生猪贷”、“泉水鱼贷”等金融产品,以保单为主要增信手段,破解农户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抵押担保难题,共为规模经营主体发放涉农贷款2.3亿元。各区县相继推出了香榧气象指数保险、优质农产品品质保证保险、古树名木保险等,全面提升农险产品吸引力,不断提高农业风险保障水平,切实增强农户抵御风险能力。
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推进“农业保险+”、加快“三农”数据与保险数据深度共享、推动科技赋能等,引导更多金融活水投入“三农”领域。严格要求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各项保险理赔工作,实地查标验标,不得重复投保,做到承保公开,村村公示,理赔到户。听众朋友们如果需要咨询投保和理赔的相关问题,可以拨打市农险办电话2350169,或者经办机构电话2330218进行咨询。
主持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布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和美乡村建设是个系统性、全局性工作。请给我们听众朋友介绍一下今年以来财政部门在聚焦乡村“五大振兴”,建设彰显徽风皖韵的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
石善鸿:好的。请农业农村科科长朱守宝同志给大家介绍这方面的工作情况。
朱守宝:各位听众大家好。今年以来,市财政局始终主动担当作为,坚持把农业农村作为一般公共预算优先保障领域,强化投入保障、优化政策供给,为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黄山样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码赋能”。具体体现在:
一是集合“机制”之效,锻造“三农”发展 “强动能”。始终坚持财政“到位”,足额编制农林水支出预算,切实抓好预算执行,2023年1-9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农林水支出19.36亿元,同比增长1.43%,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3年全市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超过9.6%,有效保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深化资金统筹整合,制定市级产业扶持资金统筹整合实施方案,着力解决资金碎片化问题,确保财政资金可持续性和绩效发挥;支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绿色产业发展,累计安排2023年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4.47亿元,同比增长5.8%;统筹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资金2.04亿元,优先支持美丽乡村“五微”行动,农村垃圾污水治理,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臂助。
二是借助“资本”之力,撬动资金保障“大杠杆”。以财政资金为锚、金融手段为杠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实现财政资金乘数效应,有效保障和美乡村建设资金量。创新财政扶持方式,建设财政扶持资金“蓄水池”,撬动社会资本,带动产业集聚;用好“财政+保险”,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和商业保险叠加,2023年1-9月全市政策性险种、15个(含油菜补充险)特色险累计保费7350.62万元,其中财政补贴5851.71万元,累计为全市35.67万农户提供53.56亿元的风险保障,农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用好“财政+担保”,建立覆盖全市的农担服务网络,今年1-9月累计为全市278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农业信贷担保贷款2.16亿元,着力破解农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三是凝聚“政策”之能,绘就民生福祉“暖心卷”。持续强化政策集成和改革创新,积极构建有力有效的支农政策体系。严格落实国家惠农政策,大力推广“安徽财政惠民惠农补贴(一卡通)二维码”便民查询渠道,累计扫码量达54.54万次;加速财政资金直达,2023年1-9月累计通过“一卡通”向34.4万户发放财政惠农补贴资金6.84亿元;专项安排农业产业化类资金2200万元,进一步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助力全市特色现代化农业发展。统筹财政扶持资金4332万元,支持全市65个村集体经济发展,以村富带动民富推进和美乡村建设。累计投入4910万元用于农村公益事业,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发挥政府采购政策优势,加大消费帮扶力度,2023年全市在扶贫832平台累计预留采购份190.75万元,实际采购79.89万元。通过搭桥助力,持续推动乡村振兴,切实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下一步,市财政局将全面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落实好新时代的新使命,深化改革创新、提升政策效能,为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为有力的财政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