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 003138806/202503-00012 信息分类: 规划信息
主题分类: 财政、金融、审计 发文日期:
发布机构: 黄山市财政局 发布日期: 2025-03-25
生效日期: 有效 废止日期:
发布文号: 无文号 词:
内容概述: 性: 有效

黄山市财政局(市政府国资委)2025年工作计划

作者:市财政局 发布时间:2025-03-25 19:37 信息来源:黄山市财政局 阅读次数:

一、2025年市级财政重点支出政策

一是着力兜底线、保要事。压实三保责任,完善保障措施和工作机制,合理确定三保保障项目范围、标准,优先保障三保支出需要。坚持先预算后支出,无预算不支出,严格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厉行节约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按照小钱小气、大钱大方的要求,制定大事要事保障清单,加大资金统筹力度。

二是着力惠民生、强弱项。统筹资金稳步增加民生投入,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民生实事。持续健全财政教育投入机制,加强学位供给保障,落实国家奖助学金提标扩面政策,统筹安排4.2亿元支持学有优教。聚焦健康黄山,统筹7.98亿元推进病有良医,提升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增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均衡性和可及性。投入9.28 亿元,扎实做好社会兜底保障,落实弱有众扶多点发力稳定企业用工,推进高质量就业创业体系,加大一老一小投入,提升群众幸福指数。安排资金6.66亿元支持法治黄山、平安黄山建设。

三是着力扩投资、促增长。全面落实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争取更多项目纳入国家盘子。扩大专项债券投向领域和用作资本金范围,加快专项债发行和使用,推动一批重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全力争取和用好消费品以旧换新支持资金,有效挖掘需求潜力。统筹市级产业扶持资金3.73亿元支持重点产业发展综合运用减税降费、专项资金、贷款贴息、融资担保、信贷奖补、政府基金、国债、债券等政策工具,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和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用好基金矩阵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更好承接省级母基金落地,支持企业并购。落实企业直接融资奖补、风险补偿等政策,助力营造良好融资环境。

四是着力抓城乡、补短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保持三农资金投入总体稳定,稳步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2025年达到10%以上。安排资金6.53亿元,加大传统村落保护、和美乡村建设力度,支持打造乡村振兴黄山样板。用好城市更新金融支持和财政扶持政策,统筹资源推动城市品质功能活力提升,加力推进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城市安全能力提升、危旧房改造。统筹用好国债、上级转移支付资金5.24亿元支持交通道路灾毁重建、应急能力建设等项目。安排节能环保支出6.94亿元,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继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引导要素资源向绿色产业和绿色项目集聚,深化新安江-千岛湖生态环境共同保护合作区建设。支持全域旅游,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融合发展,释放文旅消费潜力。

五是着力强统筹、防风险。更加注重加强上级资金与本级资金统筹、预算资金与债券资金统筹、财政资金与部门资金统筹、政府资金与社会资本统筹,有效增加资金供给,强化财政库款保障。持续优化债务期限结构,足额安排债务还本付息资金,进一步有序化解存量债务。积极争取债务置换政策,缓解财政即期支出压力,腾出更多财力促发展、保民生。分类推动融资平台改革转型,加快剥离政府融资功能。坚决守好基层三保、地方债务、财政库款、金融安全等风险底线。

二、2025年财政重点工作

一是聚力统筹资源,提升财政保障能力。高位推动各级各部门强化财源建设和协税护税,促进传统税源升级、优势税源提质新兴税源孵化,引导提升园区亩均税收,推进全市财源扩量提质坚守收入组织原则,建立健全财政、税务、自然资源和规划等部门协同机制,做好税收精诚共治、企业精准帮扶。大力挖掘资源性、资产性非税收入潜力,阶段性提高国资收益征缴比例。抓好增量与存量资金统筹、跨领域与跨部门资金协同,健全资产盘活和结转结余资金收回长效机制,增加财力来源。握紧拳头保重点常态化清理低效资金、项目,把有限资源腾出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

二是聚力政策赋能,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加力落实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强政策和资源统筹,坚决扎紧经费口袋,提升大事要事保障能力。精准谋划对接,用好用足地方政府债券、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等政策空间,努力将国家政策红利更多转化为推动黄山高质量发展的强劲动力。持续强化产业扶持,更多采用免申即享,推动政策礼包精准直达。加强财政政策与产业、科技、社会等政策多方协同,助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完善提振消费财政政策,挖掘有效需求。持续提升政府采购营商环境,健全全方位、多层次的政府采购监督体系。推进财政金融产业协同联动,发挥金融顾问和融资机会清单作用深化基金矩阵建设,丰富金融资源供给。

三是聚力补短提质,兜牢保障民生底线。站稳群众立场,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始终把民生作为财政保障的优先选项。加大对就业、教育、社保、医疗、住房、文化、生态等重点领域和刚性需求的支持力度。严格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深入开展健康黄山建设,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做到精准施保,支持加快构建多层次可持续养老服务体系。加大就业资金投入力度,高质量推进就业创业。统筹财力支持实施民生实事,集中力量抓好办成一批群众可感可及的实事。不断优化财政支农体系,着力补齐城镇基础设施短板。严格民生政策管理,确保民生有保障、财政可持续。

四是聚力深耕主业,增强国企战略支撑。以增强核心功能提高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对标一流,高质量完成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升行动。聚焦主责主业,加快国有资本三个集中,持续推进战略性重组和专业化整合,推动产业布局提质向新。加快构建国企基金丛林,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化企业三项制度改革,推进一业一策、一企一策考核,健全全级次穿透式监管体系,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力争实现一稳两增两跨总目标。

五是聚力创新变革,提升财政管理效能。夯实财政管理基础:以破促立、以改促优。深化预算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区关系推进相关领域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提升市县财力同事权匹配程度。强化零基预算管理,完善财政支出分类保障机制推进预算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编制重点保障事项清单。推动成本预算绩效试点拓面提效,强化监控和评价结果运用,把同样的钱花出更大的成效。落实国有资产报告制度,健全资产盘活长效机制,持续提高财政治理数字化和法治化水平。

六是聚力风险防范,夯实安全稳定根基。以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有效防范化解风险,充实风险防范政策工具箱。坚持把三保放在财政工作的最优先位置,压实分级保障责任,确保三保全程可控、底线可守。强化财政库款管理,防范支付风险。严格政府性债务管理,推动债券资金快发快用,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严格落实“1+7+X”化债方案,完善全口径债务监测预警体系推动融资平台隐债清零,全力打造偿债资金蓄水池和债务风险防火墙。加强地方金融组织监管,稳妥推进地方金融风险处置。聚焦资金分配使用等关键环节,进一步强化财会监督,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持续加强和改进财政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