黟县碧山村“四种模式”守护传统建筑

发布日期:2022-09-09 09:47信息来源:黟县财政局 作者:张海林 阅读次数: 【字体:   收藏

黟县碧山村古称黄陂,又名三都,为明代黟县十二都之一。东晋哀帝隆和元年(公元362年)建村,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传统古村落现存300余处传统建筑,建造年代是从宋代一直到民国,其中仅明清时期的祠堂建筑就有十余座。碧山村为保护这些传统古建筑,集思广益,逐步形成“四种模式”。

一是政府出资模式。产权为集体或国家所有的文保单位的维护修缮采取政府出资的模式。由省财政拨款,县文物管理所分别于1986年、2009年、2014年对清代古塔云门塔三次维修,云门塔焕然一新,再现“一塔凌霄起,晴云足下浮;遥天连野碧,远水抱村流”雄姿。2021年,政府投资126万元对“十三门”汪氏祠堂进行修缮;2022年,政府投资50万元对李村祠堂进行修缮。

二是引入社会资本模式。为抢救性修复启泰堂”,2012年碧山村引进南京先锋书店,先后投入80多万元进行维修并于2014年开办碧山书局,成为一个网红打卡点。书局延续民国乃至明清的乡村教育和文化阅读传统,这里处处散发着浓浓书香和雅致旧影,浸染着徽州的历史文化、山川风貌和人文景观,既保护了传统建筑又守护了传统文化黄山云贤研学服务有限公司投资100多万元将濒临破败“石狮祠堂”按照“砖墙砖修、土墙土补”的传统方法进行修缮,并打造为“非遗研学传播基地”。

三是“两山银行”模式。碧山村率先在全县开展“两山银行”试点,将碧山村范围内的闲置农房(宅基地)和山、水、林、田、湖、草等生态资源为目标资源,引入合适的运营管理方推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的高水平转化,实现“存入绿水青山、取出金山银山”。北京悦华国际贸易有限公司通过“两山银行”模式将一破损清代古宅修缮改造成物联科技产品展示中心。在不改变外观及结构的基础上,老宅内部全部重新加固,替换腐朽构件,改良楼梯等。增加生活使用必须措施,包括在房屋内部加建洗手间,餐台等必须生活空间。出于维护和安全的角度,重新布建用电、上下水、取暖、防潮、隔音、安防等必要系统。

四是村民出资模式。结合自建房安全隐患专项排查工作,碧山村对明清古建筑进行地毯式摸排,将存在安全隐患的传统建筑按照“一宅一档”的标准建立安全档案,采取“谁的孩子谁抱走”的模式进行修缮,消除安全隐患。村民实在有困难的村委会帮助申请农村危房改造,并鼓励社会人员进行“认领”。在修缮过程中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使用传统材料和工艺修复重点部位,让古民居焕发新生的同时传承历史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