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区“工程质量+管护服务”保险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筑牢“质量根基”
“没想到农田沟渠坏了还能找保险理赔,真是新鲜事!”近日,黄山区三口镇巷联村的长龙排洪沟渠侧壁出现裂缝,镇政府通过此前投保的“高标准农田工程质量保险”报案后,国元保险黄山区支公司迅速查勘定损,9月份4980.04元理赔款便顺利到账,沟渠修复工作随即启动。这桩让村干部连连感慨的“新鲜事”,正是黄山区创新推行“工程质量+管护服务”模式的生动缩影——用一份保单锁定十年保障,为破解基础设施“有人建、没人管”的难题提供了全新答案。
一、从“工程质量+管护服务”保险的开展,实现了农田设施从“建设端”到“管护端”全周期覆盖
2022年,三口镇人民政府为当年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项目投保“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一次性支付保费20.57万元,换来的是长达十年的工程质量与管护服务“双保障”。这份保单不仅覆盖工程建设阶段的质量风险,更将后期管护纳入其中,实现了“一张保单管到底”:从项目竣工起,十年内若出现工程质量缺陷或设施损坏,承保保险公司将提供专业的查勘、定损、理赔服务,直接对接修复资金,无需基层政府再为高标准农田管护“出钱出力”。
“过去建农田设施,钱花在‘建’上,‘管’的钱往往没着落。”三口镇相关负责人坦言,高标准农田项目建成后,后续管护常因资金不足、责任不清陷入困境。而这份“十年保单”相当于为农田设施装上“安全锁”,政府只需前期投入少量保费,就能撬动保险公司的专业服务和资金保障,让高标准农田设施在十年内“有人管、管得好”。
二、从“裂缝修复”看农田设施管护成效:三重价值破解基层治理难题
巷联村长龙排洪沟渠的修复案例,直观展现了“保险+”改革模式的多重价值,其创新意义远不止于一次成功理赔。
一是财政资金“花小钱办大事”,效益放大看得见。20.57万元保费,换来十年管护保障——这笔账背后,是财政资金使用方式和项目绩效的创新。传统模式下,基础设施管护需逐年申请预算,资金分散且效率低;而通过保险机制,一次性投入的保费转化为长期风险保障,相当于用“小投入”撬动“大效益”,让政府投资的高标准农田项目真正实现“建得成、守得住”。
二是长效管护机制落地,破解“重建轻管”顽疾。“以前设施坏了,要么等上级拨款,要么村里自筹,常常‘小毛病拖成大问题’。”巷联村村干部说。如今,保险公司成为“管护管家”,从日常巡查到故障响应全程参与,形成“建设有标准、管护有主体、损坏有赔付”的闭环机制。这种模式将基础设施管护从“被动应对”转为“主动保障”,确保工程长期发挥灌溉、排洪等效益。
三是专业服务提升效率,基层减负“轻装上阵”。此次沟渠裂缝修复,从报案到理赔款到账仅用不到两个月。保险公司的专业团队负责现场查勘、损失核定、资金拨付等全流程服务,基层政府无需再协调相关部门,效率大幅提升。
三、从“试点”到“样板”,为乡村振兴提供可复制的“保险方案”
黄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质量潜在缺陷保险的实践,不仅让当地镇村两级拍手叫好,更为农业保险服务乡村振兴提供了新思路。这种“工程质量+管护服务”的模式,既减轻了基层政府的管护压力,又保障了政府投资效益,实现了“政府省心、群众放心、设施安心”的多赢局面。
目前,黄山区已完成“工程质量+管护服务”保险5500亩,随着“农业保险+”改革的深入开展,保险创新理念在农业农村领域的深入应用,更多类似的创新实践或将涌现,为乡村基础设施管护、农业风险保障注入新动能——当农田设施遇上“保险”,守护的不仅是一方良田,更是乡村振兴的坚实根基。